3000点保卫战又打响!机构“自购潮”再现 敢问“底”在何方?

  3000点保卫战又打响!机构“自购潮”再现 敢问“底”在何方?

  涨了一天,三大指数周五再度大跌,均创调整新低,沪指收于3064点,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。

  自购潮又起,机构开始抄底了?

  大盘下跌的同时,各家基金公司开始陆续自购,截至8月24日,已有23家机构出手自购,拟自购金额高达13.15亿元,其中,公募基金参与的数量多达17家,并且还在持续扩容当中。

  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,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抄底的信号。对于基民而言,机构发起自购是否意味着底部将至?带着疑问,我们来看下历史数据吧。

  回顾过去十年,A股曾出现过四次基金自购潮,分别在2015年7月,2020年2月,和2021年12月和2022年10月。其中2021年12月延续时间最长,直至次年3月都持续有较大的净申购规模。

  对比这四段自购潮后A股的表现,可以发现往往在基金公司自购后,市场底部陆续悄然而至。换言之,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,或许对于判断市场底部具有一定的预示性。

  在四轮自购潮后开始投资,目前收益如何?

  2015年7月前后

  在2015年,A股持续走高,在6月攀升至历史新高,随后开始下行。基金公司也在7月开启自购潮“救市”,最终A股在10月份完成触底反弹。

  如果在2015年7月底开始买入普通股票型基金,由于2015年A股行至最高点,即便在10月短暂触底反弹,随后又继续下行。

  因此在这个时点投资股票型基金,持有至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正收益。但从更长期的视角,持有至今收益率能达到59%以上。

  2020年2月前后

  2020年初,市场持续震荡,基金公司于2月份再次开启自购潮,A股随后在4月份迎来触底反弹,开启了为期5个月的上涨。

  如果在2020年2月底开始买入普通股票型基金,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,都有不错的收益。其中,持有一年收益最高为52.75%。由于22年以来市场出现调整,持有期两年往后,收益有所减少,但仍旧能维持正收益。

  2022年3月前后

  从2021年底开始,市场接连调整,基金公司也陆续开启自购。较大的自购规模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的3月份。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,A股在四月底迎来了阶段性底部,并持续反弹到了8月份。

  如果在2022年3月底开始买入普通股票型基金,短期能够踩中市场反弹的机会,持有三个月的收益体验是不错的。但是在反弹结束后,基于市场持续的调整,持有收益也跟着回调到了负值。

  2022年10月前后

  22年4月底过后,市场并未完全反转,在短期反弹过后于8月重启震荡,调整至10月底才结束。而在市场接近10月底的过程中,基金公司开始了第四轮的自购潮。

  和去年的四月底相同,如果在去年10月底开始买入普通股票型基金,短期收益是不错的,但由于市场短期修复后,在今年4月又出现调整,所以当前收益发生了缩减。

  历史上的四轮“自购潮”有哪些启示?

  一方面

  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,对于市场而言确实是一种积极的信号。自购可以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,同时一定程度修复市场上的情绪及信心,短期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机会。

  另一方面

  每一轮基金自购潮背后的起因不尽相同,也意味着在不同基本面支撑下市场行情的持续性各有差异。或有短期修复反弹,也有中期趋势性反转。

  即便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,也没有把握精准地踩中市场的底部。而从过往表现来看,市场底部往往滞后于自购潮而出现。也就是说,再专业的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,也不能保证稳赢,只能尽可能多地争取胜率。

  与其盲目地追逐不确定的最低点,不妨在相对底部的区间内,尽可能不错过任何机会。

  从历史表现来看,自购潮后短期三到六个月的收益率或有差异,但拉长周期后的收益体验都不会差。自购潮的出现往往对应着当前市场正处于被低估的区间,这也正是投资值得入场的时机。

  (文章整合自博时基金)